来西北第一连主要是了解185的历史和夫妻哨所的故事 。 1970年正式组建,驻地在中哈界河阿拉克别克河东岸。1988年4月23日,我国与前苏联(现哈萨克斯坦共和国)的界河阿拉克别克河爆发特大融雪性洪水,咆哮的洪水如脱缰的野马,以每秒120立方米的流量冲垮了我方桑德克龙口堤坝,大片的房屋、良田、草场和树木顷刻间被洪水吞没,桥垮路断。按照国际惯例,如果我方不能让洪水重归故道,喀拉苏自然沟将成为新的国界,也就是说自然沟以西的55.5平方公里的所谓“争议区”将自然划归苏联。这种结果是视国土为生命的一八五团人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!
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、农业部即向中央写出《关于中苏边境西段界河改道情况的紧急报告》,中央军委专门下达命令,要求尽快恢复边境地区地物地貌,以保证在边界谈判中我方对该地区边界走向始终处于有利地位。
国土将失、家园不保的危险考验着一八五团党委,考验着一八五团的干部职工。
闻知一八五团遭受特大洪水袭击的消息后,时任兵团司令员刘双全、副司令员章恒等兵师团、驻边部队、地方各级领导赶赴现场指挥抗洪救灾工作。一八五团干部职工同全师各兄弟单位赶来支援的干部职工、边防部队、地方各族群众一起,奋战十六个昼夜,终于堵住决口,使界河水重归故道,这片争议领土也因河道的恢复再次回到祖国的怀抱。
1990年8月8日,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宋汉良、自治区政府主席铁木尔·达瓦买提、兵团政委郭刚到一八五团视察工作时,赞扬兵团军垦战士“守土有功”,不愧为稳定西北边疆的一支重要力量。 1988年,年仅19岁的马军武在一场抗洪抢险、守护国土的战斗之后,选择自愿留在当地,成为一名光荣的护边员。1992年,他与妻子张正美结婚后,一个人的哨所便由两个人来“守护”。当年,因哨所位置偏僻,所以常人都说这里巡边放哨有“四苦”——春天洪水、夏天蚊虫、秋天风沙、冬天冰雪。“我们这是世界四大蚊虫聚集地之一,每立方米可达到1700只。我养的4条狗都被咬死了。”马军武说,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,夫妻俩也没有离开,因为哨所就是他们的家。
30多年后,往日的哨所已焕然一新——“我们告别土坯房,搬进新哨所。”马军武说,如今的哨所不仅建了20米高的瞭望塔,通了电,还增加了执勤点和巡边人。
两人的坚守,迎来了一群人的坚守。马军武坚定地说:“我们就是边境线上的活界碑,一生只做一件事,我为祖国当卫士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