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6.7号,7:30从富蕴出发,走G216,青河农场互通,去乌伦古湖。那里有个我们一起走吧的黑白的母亲的家,黑白的母亲是八千湘女上天山的一份子,已是93的高龄,知道家乡要来人,早早的准备丰盛的午餐,请我们吃大餐。
晚上在乌伦古湖露营想⛺️游泳,但风大浪高,只在湖边玩玩看看就返回,渔夫同学带路到了乌伦古河边露营⛺️。小河静静流淌,一群热爱户外的走友围炉煮茶夜话直至深夜。
廖娭毑:黑白的母亲,在湘潭歇马度过的童年,十四岁亲友介绍来到长沙湘雅医院的一个罗姓教授家当丫鬟。罗教授有空教她认字写字,所以廖娭毑虽没上过一天学,但能读书看报写家信。在罗教授家呆了四,五年的时间就在一寿衣店做裁缝。做裁缝期间听说新疆招女兵,便跑去问,招兵的人说新疆好,女兵可以开拖拉机,楼上楼下电灯电话,便毫不犹豫的报了名,到了张榜的时候去看榜,竟然没有她的名字,就马上又找招聘的问,大约原因是没有家人的签字同意书,所以不符合条件。她跟招兵的人解释她在长沙是一个人,没有亲人,磨叽一阵才得到同意。来到新疆是1952年,还不满二十岁。她说当时湖南女兵是八千,山东女兵是一万。湖南的女兵大多数是学生,有文化,能歌善舞,所以后来多是嫁给了兵团干部。她说她文化水平不高,但很勤快,一路上都是她做饭。到了兵团就在食堂,幼儿园工作,后来也真的开上了苏联产的拜英牌的收割机,从此在新疆扎下了根,生育了两个儿子三个女儿,吃不饱的岁月里,真的是挖野菜野草吃。如今四世同堂,尽享天伦。儿孙们都有出息,用她老人家的话说是吃不完花不完。她所在的农十师一八一团同来的有二百多人,到现在健在的只有三人了。廖娭毑八十岁时还长了新牙,九十三了还耳不聋,眼不花,还给我们唱了一首进疆时唱的歌,真心祝愿她健康开心长寿。
黑白老师 的父亲是甘肃武威人,国民党将领陶寺岳的部下,解放前投城,因为曾是国民党,文革时期受了很多苦,被打断了一条腿,终身瘸腿。黑白老师八岁时跟随父母回湖南探亲,正是春节,新疆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,而湖南却还是满眼的绿色,他觉得这个地方好,下决心以后一定要来这个地方生活。学习好,考上了新疆大学,本科毕业又考上了湖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,毕业在一大学里当老师,后来还当上了院长。他在长沙结婚生子,几十年过去,到了退休年龄,他又还是觉得新疆好,便又回到了新疆阿勒泰的一八一团,这个让他度过童年,小学,初中,高中的出生地,陪伴他的老母亲,还种了些小菜,有空常去河边散步捡石头,过他喜欢的日子。
一个家庭的诞生变迁,一部浓缩的一代农垦戍边人的历史,他们为新中国的建设发展无私奉献,不畏艰难,农垦精神永存,也会永远激励我们不怕困难,勇往直前。
渔夫也是性情中人,陪着廖娭毑说话,看到家里墙上挂的老照片,热泪双流,他说他想起了自己的父母,他们在新疆也是这么走过的,点点滴滴,历历在目,感概万千……